[95]习近平同志强调,法治建设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不等于关起门来搞法治。

在意大利,将被处以一至四年徒刑。也有些当事人则是因为对判决不满,冲进法院后不分青红皂白,胡乱砍杀法官。

深度分析光伏产能过剩之根本

因此,有必要扩大法官人身保障的区域范围,将其扩大至法官办公、生活的区域以及上下班途中,并追究通过电话威胁或者网络散布谣言的违法者。在人身安全得到切实保障的前提下,法官才能够安心地履行职务,实现公平正义的使命。其四,法律的条文大都比较概括,可操作性不强,对于威胁行为方式、地点等都存在较大的疏漏,对法官出言不逊、肆意辱骂、跟踪威胁法官等非暴力行为在惩戒时往往无法可依,难以严惩。具体而言,可以将以下八种行为视为构成藐视法庭罪的客观方面:一是有举证责任的单位和个人故意迟延提交证据或者拒不提交证据,情节严重的行为。(一)法官人身保障立法滞后 虽然在中国的《刑法》《民事诉讼法》《法官法》以及其他一些规范性文件中都有法官人身保障方面的规定,但总体来说,中国的法官人身保障制度仍不健全。

可见,法官亲属的人身安全不仅可能受到当事人的威胁,而且往往对法官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首先,对于法官的侮辱、威胁和恐吓言行,严重影响了法官的人身安全,给法官造成莫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司法的扭曲和不公,危害极大。[75]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0月23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8页。

[120]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2015年9月28日),《人民日报》2015年9月29日,第2版。民主和法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党内法规建设,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供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又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166]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张居正指出: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第三,法治的内涵更丰富,意味着不仅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而且要树立法律的权威,确保法律的实施,切实依照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

深度分析光伏产能过剩之根本

[103]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求是》2014年第21期,第19页。法治的真正意义也在于人民获得主体地位,即法治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依靠人民维护,法律是社会利益和意愿的最大公约数。[176]习近平:《关于我国宪法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2018年2月24日),载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214页。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原创性地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命题,将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习近平同志不仅强调了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重要性,而且也指出了二者的重点所在:推进严格执法,重点是解决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立法、行政、司法以及其他机构的活动必须服从法治的一些基本原则,诸如人民主权原则、人权原则、正义的原则、公平合理且迅捷的程序保障原则等。[185] 5.加强人权法治保障。[58]要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

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我们的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最大的区别。通过支持司法,确保司法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保证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深度分析光伏产能过剩之根本

[146]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2年12月4日),《人民日报》2012年12月5日,第2版。[106] 再次,他提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三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法治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构成和明显标志,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法治工作是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也是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223]所以法治专门队伍要德才兼备。[3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7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领导党和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以新的理论和实践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使我国法治建设实现了从依法治国到全面依法治国、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从建设法治国家到建设法治中国、从法律之治到良法善治、从推进依法治国到统筹推进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从国内法治到统筹国内法治和国际法治的拓展,使这条道路越走越宽、前途越来越光明。[168](清)沈家本:《历代刑法考·附寄簃文存》(全四册),邓经元、骈宇骞点校,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4页。政府维护和保障法律秩序,且政府必须首先服从法律的约束。

良法善治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理念,即法治建设为了人民、法治发展依靠人民、法治成果由人民共享,满足人民对法治的美好需要。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111]习近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求是》2015年第1期,第3页。[226]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上的讲话》(2015年2月2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21页。

习近平同志关于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宪法实施的论述内容十分丰富,特色非常鲜明,观点富含创新。[19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8页。

习近平同志指出: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独特的。[25]习近平:《携手追寻中澳发展梦想并肩实现地区繁荣稳定——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的演讲》(2014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2014年11月18日,第2版。法律之治又包含三个层次: 首先是规则治理。科学立法的核心在于尊重和体现客观规律,民主立法的核心在于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依法立法的核心在于维护国家法制统一。

2.法治和德治的关系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法治和德治的关系,是法理学上旷日持久的热点问题,也是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基本问题。习近平同志的领导实践经历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其法治话语体系也经历了从法制观念到法治观念、从法制环境到法治环境、从法制化到法治化、从法制经济到法治经济、从法制浙江到法治浙江、从社会主义法制到社会主义法治的演进与深化。

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命题,并将其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概括为十个坚持,其中第一条就是坚持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99] 把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也是国情和世情使然。

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这就是法治。其中,法治的基本原理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理论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内核,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观点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要素。

[46]习近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求是》2015年第1期,第3页。[201]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392页。[178]习近平:《关于我国宪法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2018年2月24日),载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215页。习近平同志多次引用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的名言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74]来说明奉法强国的规律和道理,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奉法强国之路,更好发挥法治对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国泰民安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

[119]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第5版。首先,要坚持人民军队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属于党中央。

以公正为生命线,就是把公平正义作为融贯法治实践的重要价值。[172]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5日),《人民日报》2014年9月6日,第2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每一个历史节点都为依法治国提出了基本理论,指明了前进方向,确定了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2.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发展新思想。